沧元图书网 > 网游小说 > 宋风 > 正文 第八十章 参谋
  大宋治平三年四月初十才坐上枢密副使位置没有几个月的郭逵终于顶不住以知谏院邵亢、御史吴申、吕景的弹劾自己朝英宗赵曙递交了请求罢免的奏章。当赵曙接到郭逵请罢的奏章后这几天孙子诞生给他带来的喜悦全部被一扫而空皱着眉头坐在福宁殿中虽然自提拔郭逵这半年来他顶住了文官如潮水般的弹章但这样终究不是办法就是宰辅遇到御史的弹章也会自动请辞更何况郭逵?

  “来人传颍王!”司礼太监听到大殿内传出皇帝略带愤怒的声音连忙向颍王府跑去。

  当颍王赵顼带着蜀国公主匆匆忙忙赶到王静辉的书房的时候王静辉正和平民医馆的一群郎中因为一本医书的见解不同而吵得不可开交看到双方面红耳赤的样子赵顼苦笑的示意管家王福自己会在书房等他后便拉着蜀国公主去王静辉的书房了。

  王静辉听王福说颍王和那位“公子”结伴来找他便扔下那群好斗的公鸡整理了一下衣装便赶到书房。还没等王静辉的屁股坐热赵顼便开门见山的问道:“王兄你答应给我的策论写好了没有?今天枢密副使郭逵向父皇上了请辞的奏章!”

  面对一反常态的赵顼王静辉摇摇头在心中哀叹道:“看来这家伙的急脾气还是没有变多少连寒暄几句都给省了自己的影响真是失败……”虽然心中有些恶搞的想法但看在赵顼实在有些心急。王静辉便走到书案前把那份这几天几经修改的参谋制度地策论拿出来交给赵顼。

  颍王赵顼接过策论后便打开翻阅。而王静辉也趁着赵顼看策论地机会把这几天自己填写的一些小词拿出来给蜀国公主看。这些小词是他自己填写地作品绝无抄袭虽然文才还有些拙劣但词中深切的思念从字里行间流露出来。让蜀国公主的眼上蒙上了一层轻纱。

  还没有等王静辉和蜀国公主柔情蜜意颍王赵顼拍案而起把旁边这两个正在眉目传情的鸳鸯给吓了一跳王静辉还以为自己地策论在哪里犯了赵宋祖宗的传统而蜀国公主担心的是自己的心上人的策论哪里得罪了哥哥。

  颍王赵顼看到两人的目光后不好意思的笑了笑说道:“王兄策论精彩顼喜不自胜有失利之处王兄还请见谅!”

  王静辉听后心中的石头算是放了下来笑着说道:“殿下过誉了。这只是在下一点看法而已在策论上胡言乱语让殿下见笑了!”

  颍王赵顼对王静辉的这套谦虚的说辞早已经习惯了他知道眼前这个才子不愿意露出锋芒不想让人来过多地搅乱自己的生活在这点上让英宗父子十分赞赏。赵顼笑着说道:“王兄就不用在这里谦逊了你的本事父皇和韩相他们都清楚。这篇策论读起来让人有茅塞顿开的感觉不过本王没有王兄大才在父皇那里问对恐有疏漏。还是王兄随本王入宫走一趟吧!”

  王静辉心想随赵顼进宫走一趟也好要不然凭这篇策论英宗等人要是理解有问题搞个不伦不类的东西出来还不如不搞自己虽然不是个军事专业人才。但对参谋制度的理解恐怕在这个时代也是顶尖的由自己在一旁补充说明效果也会好点说罢几人乘坐马车驶向皇宫。

  还是在福宁殿英宗赵曙怀着极大的希望仔细阅读了王静辉写地关于设立参谋部的策论后便让太监传宰辅韩琦和枢密使富弼到福宁殿议事。当韩琦和富弼来到福宁殿的时候看见站立在一旁的王静辉便明白皇上把他们这么急着召回来可能是因为这个才子又写出什么策论了两人相互对视一眼后便向英宗行礼。

  英宗赵曙也没有客气直接把郭逵上辞章的事情说了出来也谈到了十年前仁宗时代名将狄青的遭遇说出自己对由太祖太宗皇帝立下地规矩对武将的处理的担忧非常担心日后还会有善于统兵作战的将领会重蹈狄青的覆辙但祖宗立下的惯例也十分有道理至少自立朝百年来没有武人手持重兵作乱。英宗赵曙说完自己的想法后便把王静辉的策论交给赵顼赵顼把策论交给韩琦和富弼阅览。

  韩琦富弼都是仁宗朝的老人他们也经历过狄青那次事件尤其是韩琦当年正是他和范仲淹在西北前线发现了狄青的才能并且加以赏识提拔但狄青任枢密使的时候由于种种流言蜚语使得他也非常担心狄青功高震主篡夺权位而和群臣一起上了弹劾狄青的奏章在狄青死后他也是后悔不已。今天英宗赵曙以狄青之事来喻郭逵今之处境虽然两人相差甚远但这中间的意思他还是非常清楚的。

  枢密使富弼看过策论后心中却是另外一种想法因为谁都看得出来:王静辉的策论中提出建立总参谋部的建议其实就是将枢密院的权利进一步分化摊薄如果真的实行下去建立这么一个机构那大宋的政治局面将会打破枢密使、宰辅统领百官的局面尽管总参谋长的职位也不过是参知政事的样子比不得枢密使职位这么显耀但对于枢密使绝对是分权。他的眉头也随着策论的进一步阐述而皱得更紧了。当然富弼的眼光也不会这么短浅他也看到参谋制度的众多好处他自己也曾被监军折腾过并且对狄青等将领的遭遇感到同情如果按照王静辉策论中所说的那样去做的确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这种悲剧的上演。可见王静辉写这篇策论也不是针对枢密院而来纯粹就事论事而已这在他心中也是有数的。

  当策论又回到英宗赵曙手里地时候。他问道:“两位爱卿。看过这篇策论有何高见?”

  枢密使富弼朝王静辉问道:“改之这篇策论写地好不过策论中这个参谋制度是不是和枢密院的职能有所重复呢?”

  王静辉知道建立参谋制度如果说要遭到反对地话。首先是来自枢密院毕竟这是在从枢密院手中分权便说道:“富公这篇策论只是小子的一些不成熟的建议而已。让富公笑话了。学生在策论中说明过:参谋部是设在枢密院之中由有作战经验的将领来担任由参谋总长来兼任同签书枢密院事参谋总长和旗下地参谋只有在边疆有警的情况下为圣上和各位大臣来分析敌我力量对比提供专业的军事建议来供大家做决策其本身没有兵权平时参谋部最大的作用便是在建立的军校当中充任军事教官。如果说参谋部与枢密院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上下级的关系在职能上除了在培训军事将领方面以外并没有和枢密院有任何职能上的重复。”

  赵曙问道:“本朝已有兵学。设立军校又有何用?”

  王静辉答道:“微臣尝读史书三国曹魏时曹植上书中曰:‘相门有相将门有将’之言自先秦起如秦国王翦家族、蒙氏家族楚国的项氏世将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将门的出现即便是在本朝设立兵学后也依然有开国将领石守信、王审琦和李处耕三家三世以上为将。微臣敢问圣上既有兵学为何又有将门之说?为何本朝曹彬其子:璨、羽玮、泫杞荀及琮惟有杞为文官其余六子皆为武臣?”

  对于赵曙来说王静辉地“将门说”对他而言实在是太困惑了。他无法解释。而对于王静辉来说他也没有什么好答案因为“将门”这东西即便是在一千年后不仅在中国美国和其他各国都有出现王静辉在这几天修改策论的时候也在思考“将门”为什么如此长盛不衰。

  王静辉见英宗赵曙哑口无言不想冷场所以继续说道:“圣上臣为了解释‘将门’也曾翻阅大量的典籍自秦汉以降文官的选拔经过千年的积累已经形成科举或是推荐等严密的选拔制度微臣不久前才参加的制举科考试也是这千年积累的成果不然像微臣这样地出身恐怕是没有入仕的机会的。而武官的选拔制度在历史上看只有秦汉开国时的军功爵和唐朝短暂的武举制度本朝地兵学也是延续了唐朝的武举制度来选拔武官这与文官千年积累选拔制度自然是无法相提并论的。在微臣看来历朝历代包括本朝这武官的选拔人才倒是受世袭的因素比较大些所以就出现了‘将门’。微臣建议用在边疆立下功勋的武将成立参谋部平时设立军校以选拔军事人才这样也就相当于建立武官中的科举制度一样可以使那些没有将门背景的人也可以在此路上出将。”

  王静辉这一番话说的在场几人频频点头在赵曙等人的眼中将门出将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他们也没有想过其中还有如此关节。不过英宗赵曙也听出了王静辉话中有话:这武将世袭成为将门绝对是一个不安分的因素太祖杯酒释兵权做得也并非完美无缺。从王静辉的策论中他也能够看得出来虽然太祖实行文治压制武将这一政策很有问题但王静辉却是非常这样的政策的因为每个朝代都有大将在外用兵自重甚至是造反的先例唯独本朝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情百姓也就少受些兵祸之苦。

  不过王静辉在建立军校的建议上最大的创新便是可以允许文人报考军校一方面也是给文人一条除了科举之外的进身途径;另外便是培养文武全才的将领。不过这一条好象有点太异想天开了整个宋朝的社会风气会让士子们对此望而生畏但王静辉认为正如医学吸收了大量落榜的士子其人才素质要远比以前学医人员要高所以医学才会有长足的发展而军事方面也应该按照这样的策略来发展。很少看到历代名将纯粹是个武夫地。能够成为统军地将帅之才其本身必然也有很高的个人素质。不过英宗赵曙心中虽然觉得有些道理但并不赞成。

  要是真地把军校建立起来消灭或者大大削弱了‘将门’的影响那可真是以绝后患了。而且军校还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出身不同的领兵作战地将领。这对于国家政权的稳固也是一项很好的建议。这便是王静辉促使赵曙来决定建立参谋制度的重要砝码与皇帝良心上的自责相比这样的实惠更能让赵曙动心赵曙不是傻子当然能看到其中对皇权巩固的好处他一定会咬钩的。

  果然赵曙听后站起身来在御案旁走来走去沉思了半天也没有说话当他停下来的时候又说道:“爱卿此策果然是良策军校必须建立!不过爱卿在策论中说到可以使用参谋部中的人员来当监军是何用意?”

  王静辉听到赵曙称他为“爱卿”就知道赵曙基本上要按照他策论上地内容来建立参谋制度了他又不是官迷。对这“爱卿”两字含义也没有在意说道:“圣上历代皇帝都很喜欢使用内宦来充任监军相信不仅是微臣对此不满所有的有识之士和将领恐怕都不喜欢这样的做法。东汉末年献帝宠信宦官出任监军而宦官爱财常向将领索要财物至此酿下大祸。前车之鉴犹未远。但不派监军又会难以使人安心所以微臣建议从参谋部中选取忠心参谋以这些参谋为基干组成前线参谋部给领兵将领提供军事建议这同样也能起到防止前线倒戈的作用。微臣窃以为这样远比使用内宦做监军要好得多请圣上明鉴!”

  英宗赵曙听后看看韩琦和富弼。他们两个人也点点头表示太监当监军弊处实在是太大在他们看来这篇策论中最大的亮色便是改善这一条如果这一条能够落实到实处那可以使后世多少名将跳出这个怪圈这样的好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所以两个人都极力说此策好再加上英宗赵曙本就不是个昏君也明白此中厉害所以除了军校的建议外这个监军问题就是他最赞成地建议了。

  “军校一旦建立太监当不了监军仅这两条就足矣了!”王静辉也不贪功冒进毕竟这两条都是依附于参谋制度的只要赵曙三人点头估计这份策论的主要目的就全部达到了至于细枝末节就没有必要争论了。

  三天后英宗赵曙准了枢密副使郭逵辞去枢密院的职位改为陕西四路沿边宣抚使兼权判渭州。郭逵叩阙帝辞的时候英宗赵曙对他说道:“原本想授予爱卿宣徽使但恐外人以为将你贬官所以领枢职来重使权。你此去西北要严防西夏李家作乱边疆待立下大功后朕还有重任相托!”

  郭逵也不是空着手走地他在临行前上了道奏章希望英宗赵曙能够准许接受过重装步兵矩阵演练的一万禁军能够前往西北前线并且在武器装备上也能够给西北前线送去一批加装荆轮机钩的大型床弩、炸药包、地雷、手雷等新式武器装备以抵抗西夏的骚扰顺便来检验这些东西在战争中的效果。英宗赵曙答应了不过武器装备尤其是采用了新的火药配方的火器只能在汴都生产运送到西北。

  郭逵离开汴都王静辉还没有给他辞行的资格他对于郭逵这样的结局也是深感无奈但好在自从福宁殿问对后英宗赵曙表示会在合适的时候来实行他在策论上所写的参谋制度。

  郭逵向英宗赵曙索要军事装备的事情不久便由赵顼传到王静辉的耳朵里“呵呵有了这些家伙恐怕谅祚的大军一定不会好过。虽然能够起到的作用还要有待观察但可以肯定西夏在局部上战争尤其是攻城战中绝对没有好果子吃。”

  “希望以后不要再发生这样的事件了这宋人防范武人作乱是对不过也太狠了点纯粹就是糟蹋武将嘛……”王静辉在院子中不断的腹诽着。

  在等待发榜的日子里颍王赵顼也时常到王静辉这里来请教各种问题和疑惑不过他没有带蜀国公主同来这使王静辉感到万分失望不过好在还可以通过赵顼这个“信使”来传递一些诗词这些诗词都是货真价实出自王静辉的手笔他最近在情诗和婉约词上面的功力是日渐上升也能写出不少质量堪数上乘的诗词了。

  大宋治平三年五月初一在翰林院和太学终于公布了这次制举科考试御试名次:王静辉第三等第一名。【本章节首发沧元图书网,请记住网址(https://Www.CangYuanTuShu.Com)】